【专访】滴灌通李小加:为何选择港股上市?

Thomas 3 0

滴灌通在近期成为资本市场的焦点,其创始人李小加创立的滴灌通国际投资有限公司(简称“滴灌投资”)在6月向港交所递交了IPO招股书。

滴灌投资的上市并非滴灌通集团自身的上市,两家公司之间也没有直接股权关系,但滴灌投资的投资管理人是滴灌通集团旗下的一家投资管理公司。如果滴灌投资能成功叩开港股大门,将可以把机构资金引入滴灌通澳交所,成为滴灌通与全球资本市场的连接器,也标志着股权、债权之外的“现金权”投资范式进入新阶段。

创立于2021年8月的滴灌通,希望把国际资本引到实体经济的血管末梢。不过自成立以来,滴灌通及其收入分成模式始终伴随着争议。

此次滴灌投资通过“21章”规则上市同样被市场热议。冲刺成为港股“21章公司”颇具难度,在李小加任职港交所CEO的2010-2020年期间,这种方式也并不被鼓励。在滴灌投资之前,港股市场已近15年没有迎来“21章公司”。上一家根据“21章”获批上市的公司是中国新经济投资(HK:00080),但目前已沦为仙股。

面向不同类型企业的融资需求,香港联合交易所制定了多元化的上市标准体系,例如生物科技公司是“18a章”、特专科技公司是“18c章”。

而针对无实际业务、仅以投资为目标的公司上市,港交所设立了第“21章”。“21章”公司无需满足盈利、市值或现金流要求,但发售对象仅限于专业投资者,需每月披露资产净值、保障透明度。

滴灌投资为什么选择根据“21章”上市?这家公司会如何运作、又如何影响滴灌通?9月13日,滴灌通创始人李小加接受了界面新闻的专访,针对这些问题给出了解答。

需要一种标准产品

界面新闻:滴灌通最初打造澳交所,有意形成与港交所对标的交易所,为什么现在还要成立滴灌投资到港股上市?

李小加:回答这个问题,要回到滴灌通的整体发展框架和脉络来。我们把滴灌通划分为1.0到5.0阶段,而滴灌投资上市标志着滴灌通3.0阶段的开始。

1.0阶段是成立之初的打样过程,我们运气很好,成立没多久,加上自有资金,就融到了累计6亿美金,其中大部分进行了投资,两年多时间累计投了13000多家小店、44亿元人民币。

从2024年年初开始,进入2.0阶段,这个时期我们进行了扩容,把清算结算、交易体系、披露体系、会计准则、估值方法、准入标准、产品设计都做出来,形成了相对系统化的澳交所,让资金端得以大规模进入,这个阶段延续到今年年初,也吸引了小范围投资者尝试投资,澳交所平台撮合了上百个交易,累计完成了数亿规模的交易额。

但这个过程中,投资者跟我们反馈提到,现金流作为底层资产的新型投资方式,并不适合传统投资者,这有点像有机食品,现在投资端需要到市场买原料、做饭,但传统投资者习惯吃现成的餐馆。出于习惯及市场操作差异,他们希望把这种方式弄得像股、债、基金、ABS,总而言之是一种标准产品,而不是中间地带的产品。

“农贸市场”搭建不起来,这种情况下,就需要一个“中央厨房”,统一采购有机食品,把每个投进去的现金流打包成类似证券化的单位,形成标准化的有机食品——中国的RWC(现实世界现金流)。通过这个“中央厨房”,可以“单对多”买卖标准产品。

界面新闻:决定上市后,为什么又选择了成功案例较少的“21章”?欧美也有类似机制,我们有考虑过到海外上市吗?

李小加:“21章”确实好久没人做了,不过我们进行选择并不是看它的难易程度,而是看是否为正确的工具。

滴灌通做了交易所,但中间还需要一个做市商,就是前面提到的中央厨房。而滴灌通本身还没有准备上市,但是市场已经形成一定规模了,于是我们决定成立一个投资公司来上市,比如在开曼群岛设一个基金公司。但是港股刚好有“21章”这个特别的机制。“21章”跟SPAC一样,可以把融到的资金作为永久资本。但是SPAC只能借壳上市。而“21章”要求多元化的投资,不能把钱集中在一个公司里,也要求集中投资于同一公司标的的资产比例不得超过20%。这种分散投资的理念和滴灌通很匹配。

其实美国、英国都有类似的机制,美国叫BDC(Business Development Company),英国叫Listed Fund(上市基金),两者也要求投资多元化。如果能成功上市,后面也考虑去美股做Dual Primary Listing(双重上市)。

“21章”机制为什么这么多年没有做呢?我在交易所的时候,官方就不太鼓励,因为当时通过“21章”上市的公司投资方向大多为非标产品,底层资产较混乱、难以估值,净现值很不透明,这也导致部分不法机构利用漏洞操纵市场。对比之下,我们现在每一单、每一笔交易每天都在公布、测算净现值,透明度很高,也具有多元性和分散性,我希望我们可以成为重启“21章”的首家公司。

和传统上市不太一样的地方是,这次上市后投资者不是买一个公司现有的估值、追求市盈率,他们进来后原始股一块钱一股,市净率都是一倍,当公司发展起来、估值和市盈率提升后,股价就会高于买入价,这时候投资者就可以享受我们每年进行分红的50%盈利,以及股价上升。

滴灌通的3.0、4.0和5.0

界面新闻:对比前两个阶段,滴灌通3.0会有哪些变化?

李小加:3.0阶段存在三个很大的不同之处,第一,多了“末梢助投伙伴”,这将成为我们进行投资的决定因素,房东、供应商等都能成为这类伙伴。如果投资对象不履行分成,房东可以配合断掉租约、供应商断掉供货,从而形成约束机制。

第二,对比2.0阶段,3.0的最大区别是“一对多”。我们之前有点天真,认为搭建一个市场,投资者直接来挂牌、投资就好了,但大家反馈这个地方太碎、太小、又看不太懂,也没有对应现金流的机制和系统。我们最初想打造像港交所一样的市场,撮合“多对多”的投资,但结论是撮合不了。所以3.0阶段在资产端是“一对多”,由上市公司对接多个投资端,生产出标准产品后再卖给多个投资者,这也是“一对多”。

第三,在产品本身区别上,3.0阶段多了YITO机制,“Yield in, Term out”,即“收到期到”。也就是企业现金流达到约定的IRR回报率时,投资期限就结束。如果现金流不足,企业需要继续支付,直到达到约定IRR回报率。而此前,联营期时间是固定的,这种情况下双方会出现负面博弈。例如联营期规定了两年,但是小店经营情况很好,一年就达到了约定收益,那么店主就会顾虑后面一年还要分成。而现在我们就会提前退出。

界面新闻:4.0和5.0阶段是如何规划的?有相应时间节点吗?

李小加:假设今年可以上市,我们预计明年可以进入4.0和5.0阶段,而且两个阶段应该是同步开始的。

3.0阶段专注生产标准产品,进行统一收购和投资。而4.0阶段是“一对多”进行出售,把这个组合单位卖给投资者。中央厨房的逻辑不是简单地持有投资、等待底层资产回报率,而是通过买入和卖出之间形成的差价来赚钱,这也要求更快的出售速度。

5.0阶段是跟数字资产互联互通,把RWC的组合单位上链,链上投资者再进行代币化和接入Web3生态里。

数字资产新投资领域

界面新闻:香港今年公布了数字资产2.0宣言,提出发展RWA,这对滴灌通的发展有哪些帮助?

李小加:某种程度上也能提升滴灌通产品的认可度。我们也算是一种RWA,是assets(资产),随着RWA推广开来,现金底层资产会被更多投资者认可。

资产上链之后,投资者最关心的是信任由谁产生。证券的信任来自传统世界里监管机构、交易所等中心化机构,上链后边际价值并不大。

而RWC相对来说更便宜和简单,也能解决大部分底层信用问题,上链之后投资价值更高,因为不会面临产生信任的压力。在这个池子里,可以看到这种资产反映了各行各业每时每刻的经济活动,是即时、以天为单位进行披露的形式,不像股票需要等到上市、债券需要到期才能体现出价值来。这有望成为数字资产一个新的投资领域。

界面新闻:澳门、香港先后成为公司发展的核心布局所在,为什么会选择金融产业截然不同的两个地方?

李小加:我们的交易所本身交易的不是证券,所以也不需要持牌。当然,1.0阶段刚起步时,外界还是在乎有没有这个牌照。澳门当时没有证券法,把我们的模式作为一种不同的金融产品、发放了金融资产交易所牌照,这个牌照对于刚开始站稳脚跟非常有意义。

而进行融资后要作为一个上市公司继续发展,就需要接受港交所的监管。港交所是个很清晰的规则交易所,提供了一个规则性、非常开放的市场,也不会鼓励或不鼓励哪类公司,只要市场存在需求,并且能够有效保护投资者权益,就会把这个平台开放给你。但后面能不能发展起来、规模能做得多大、能吸引哪类投资者,这个完全交给市场做选择。

港股市场在经过过去一、两年的低谷期后,又重新回到康庄大道上。不过,未来10年或30年港股的发展逻辑已经发生了变化。过去30年,港股充分享受了中国改革开放释放出的快速上升红利,也为这个红利做出巨大贡献。而未来,其发展更多是背靠一个庞大的经济体,即中国巨大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市场。不可否认,这个过程会受到地缘政治各方面的“捣乱”,西方市场和中国市场之间的博弈是长期的。港股现在的规模还没有大市场级别,但正往这个方向走,需要快速开闸。